讲话稿要不要引用典型事例?怎样引用?为什么和怎样做到“换位思考”?
- 技巧分类:职场办公
- 技巧标签:领导  讲话稿 
- 技巧链接:https://wpfx.org.cn/skills/3605.html
- 技巧详情:
讲话稿要不要引用典型事例?怎样引用?
首先我们要弄清引用典型事例的作用是什么。有的同志认为,讲话稿中不宜引用典型事例,既占篇幅,也没多大必要。这种说法不全对。有些讲话可以不引用,如党代会、人代会上的工作报告;有些讲话则需要引用,特别是工作性会议上的讲话。引用典型事例的作用主要在于四个方面:一是用于印证观点。任何观点不可能孤立地存在,要把观点展开,除了必要的叙述以外,有时也需要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该观点的正确性。比如在“团结出战斗力,出生产力”这个观点下,引用某县党政班子成员团结一致、拼搏进取、改变面貌快的例子,就能说明这个观点立得住。二是用于启发听众。比如在“思路决定出路”这个观点下,执笔者固然可以洋洋洒洒议上一大段,但如果能有实例为证,如某个乡因思路对头而由穷变富、某个乡因思路不对头而面貌依旧,这样一对比,效果肯定会更好。三是用于树立榜样。常言道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”,有时领导在大会上表扬先进,不仅讲话内容本身需要,同时也是一种工作方法。如表扬某单位工作出色、某领导干部政绩突出、某劳模对事业发展有重大贡献,号召人们向先进看齐,不仅受表扬者备受鼓舞,更重要的是能起到“点燃一盏灯,照亮一大片”的效果。四是用于教育干部。如某篇讲话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廉洁自律,可以引用正面典型:某领导清正廉洁,赢得群众爱戴,值得人们学习;也可以引用反面典型:某官员不注意自律自省,贪欲日益膨胀,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,值得人们引以为戒。这样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来说明廉洁自律的重要性,听众所受的教育就会深刻得多。
另外,讲话稿中恰当地引用一些典型事例,也可以使讲话更生动、更实在、更有可读性和说服力,而不至于满篇都是干巴巴的说教、硬邦邦的要求。
接下来就是如何引用典型事例的问题。
首先,要精心筛选。同一方面的典型可能有几个、十几个甚至几十个,需引用时就必须挑选其中最有代表性、最具说服力的一个或两个。而不能信手拈来,引用了次要的,丢掉了主要的,否则就会使人不服气,甚至引起某种猜疑。比如引用招商引资工作的先进典型,有1个县成绩最突出,另外有3个县也搞得不错,那当然是选择第一个。
其次,要适当地照顾到“面”。一般说来,基层的同志都很在乎上级领导对自己工作的看法与评价,如能在领导讲话稿中受到表扬,那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和鼓舞。所以“秀才”们常常听到基层领导说这样的“悄悄话”:“怎么样,我们某项工作做得不错,让领导讲话时点一点吧?调动积极性嘛!”基层同志有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,但他们的要求不能都满足,讲话稿毕竟不是光荣榜呀,怎么办?有几种办法可供选择:一是并列法,比如有3个单位工作成绩都很不错,可以把最好的那个单位摆在前面,再跟上另两个,写成这样:“××局、××委、××办等单位在治理‘三乱’中成绩突出……”;二是附带法,即主要讲成绩最突出的那个,讲完后再带上一笔:“××委、××办这方面工作也做得很好”,这样就行了,不必再展开;三是分散法,即同一个典型不宜每次讲话都引用,如果还有类似的几个典型,可以分别在几次讲话中点到,以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。不过要指出,这三种办法无论采取哪一种,都要坚持以事实为准,不能简单地搞平衡,不能照顾关系,更不能任意拔高。
再次,务必把事实搞准。既然是作为典型来引用,那么它的业绩、经验包括有关数据都必须是真实的、站得住脚的、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,这样才能令人信服。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严肃认真、一丝不苟的态度,把典型的情况搞准,情况不明就要调查核实,直至确信可以把它作为典型为止,千万不能道听途说,不能听信一面之词,不能仅凭“据说”、“据反映”就下定论,否则就可能给工作带来被动。
又次,典型事例要引用得恰到好处。特别在用于印证某个观点和启发某方面思路的时候,更要注意这一点,不能用歪了、用偏了。当然,凡有一般写作常识的同志都不至于“歪”到风马牛不相及的程度,而是在准确不准确、贴切不贴切的问题上需要把握好。比如某篇讲话谈到“发展区域经济必须力创特色”的问题,这个观点的核心显然是“特色”二字,如果需要引用典型事例,就要选择某个县或某个乡通过创特色实现大发展的例子,这样就显得准确和贴切。而如果举这样的例子:“××县大胆解放思想,务实创新,力创特色,农业产业化、民营经济、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……”很显然,文中虽有“特色”二字,但内容并没有体现“特色”,人们听不出这个县的工作“特”在哪儿,所以这个县的工作虽然做得很好,但用于印证这一观点显然是不合适的。
最后还要指出一点:典型事例的引用应视需要和篇幅容量而定,不能用得太多、太滥,不能机械地为每一个观点、每一个问题都套上一个例子;同时,文字要尽可能精炼,不要讲故事似的把这个典型的全盘情况都端出来,把精华部分点到就可以了,以免挤占其他内容的位置,把篇幅拉得太长。
起草讲话稿为什么要“换位思考”?怎样做到“换位思考”?
所谓“换位思考”,指的是起草讲话稿时,秘书人员要站在领导的位置上来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
首先,从外在形式来讲,讲话稿是领导的讲话稿,秘书只不过是用文字把领导的思想和意图表达出来,其中虽然需要做大量的完善和发挥工作,但也是基于领导的思想和意图之上的;同时,领导无论是以个人名义还是代表一级组织发表讲话,都是冠以领导本人的名字,以示负责,而秘书则是以良好的文字组织能力和参谋助手作用对领导负责。
其次,从内在要求来讲,不进行“换位思考”,就写不出让领导满意的稿子,就容易出“废品”。什么原因呢?因为领导出于责任的驱使和职业的习惯,他总是围绕驾驭全局、审时度势、组织指挥、实现既定工作目标来展开思维活动,因而看问题有他特定的角度和高度,有他独特的思维方式。比如对同一个问题,你从这个侧面看,他可能从那个侧面看;你从低处看,他从高处看;你从局部看,他从全局看。语言表达也是这样,因为他站在指挥者的位置,所以习惯了使用肯定式的、祈使式的、判断式的、号召式的语气。这不是把领导神秘化,而是一种带有必然性的思维和语言现象。由此我们知道,如果在起草讲话稿时仅仅以秘书个人的身份来想问题,就容易出现放不开、站不高、观点不对路、语言不合味和气势不足、力度不够等诸多不足。举个例子:对于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,如果仅以秘书的身份来看,大凡有正义感的人,都会感到痛恨和忧虑,甚至巴不得多撤几个、多法办几个。这种出发点是没有错的,但写到讲话稿中行吗?当然不行。因为从领导的角度来看,他固然也会感到痛恨和忧虑,但第一,他首先会肯定整个干部队伍是好的,腐败的只是极少数;第二,他要分析形势,提出对策,让人们增强反腐败的信心;第三,对腐败问题的处理,他要强调执行政策,依法办事,惩治极少数,教育大多数。这样一对比,秘书的“换位思考”无疑是必要的了。
怎样进行“换位思考”呢?我觉得,首要的是从心理上进行“角色训练”。开个玩笑就是,每次写稿子时自我“提拔”一下,设想着:“现在我就是领导,我正坐在主席台上对各级干部发表讲话,我看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样怎么样,我希望你们怎么样怎么样。”如果这样不行,你还可以这样想:“假如我是领导,我应该怎么看这个问题,应该怎样提出任务和要求,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和措施。”其实这不是玩笑,不是狂妄,当然更不是欲取领导之位而代之,而是工作需要,是设身处地为领导着想,要不然就无所谓“换位思考”。初学写作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一个过程,但习惯成自然,慢慢你就适应了。只要你好好干,学会了怎样当领导,兴许将来真的当领导呢!
当然,仅有这一点还不够,更重要的是,平常要充分利用接近领导的机会,注意观察和掌握领导同志是怎样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,他的思维习惯和办事风格怎样,他喜欢怎样表达思想、喜欢用哪些口头语,他最关注的、最感兴趣的是哪些问题,等等。同时还要注意了解各个领导的不同特点和风格,比如指出问题,有的喜欢直率一些,有的喜欢委婉一些;布置工作,有的喜欢宏观一些,有的喜欢细腻一些;语言表达,有的喜欢精美一些,有的喜欢朴实一些。掌握了这些,“换位思考”才有基础、有底气,写起文章来就比较容易进入角色。
此外还有几点需要注意:第一,注意把握领导活动的特点、规律和形成决策、指导工作的基本方法,这有助于跳出秘书个人的思维定势,为“换位思考”提供知识支持。第二,平常工作中,注意掌握本地、本单位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,并进行必要的综合分析,找出带规律性、倾向性的东西,设想下一步该怎么办。事实上这也是一种“角色训练”。第三,话说回来,“换位思考”并不排斥秘书个人的创造,包括对某些情况的补充、对某种思路的完善、对某些观点的发挥,否则就无以体现秘书的主观能动性和服务作用。只不过,这仍须基于“换位思考”来进行,是融秘书之“小我”于领导之“大我”的一种思维和创造活动。第四,“换位思考”要把握分寸,不能“换位”过了头,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领导头上,或者把不适合于该领导讲的话硬塞进去;语气上也要把握好“度”,遣词造句既要符合领导讲话的特点,又不能装腔作势、盛气凌人,以免破坏听众情绪,损害领导形象。
发表评论(审核通过后显示) 取消回复